號稱世界頭號“毒王”的蝙蝠,究竟有多毒?

號稱世界頭號“毒王”的蝙蝠,究竟有多毒?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短短一個月,就席捲了全國各地。

據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推斷,作為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冠狀病毒和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冠狀病毒的最初宿主,蝙蝠非常有可能也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

蝙蝠不僅攜帶冠狀病毒,還攜帶埃博拉病毒、漢坦病毒、狂犬病毒等多種病毒,是名副其實的“毒王”。為什麼蝙蝠如此受病毒的“青睞”,自身卻不易受病毒的傷害?

號稱世界頭號“毒王”的蝙蝠,究竟有多毒?

今天,跟著蝌蚪君走進蝙蝠的世界,一起去了解這位隱藏在黑暗中的“毒王”。

你需要知道的蝙蝠

作為世界上數量僅次於囓齒類的第二大哺乳動物,蝙蝠的分佈非常廣,除了兩極以外的各大洲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全球已經鑑定的哺乳動物大約有4600種,而蝙蝠是唯一能飛行的哺乳動物,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翼手目,進一步分為大蝙蝠亞目和小蝙蝠亞目,共有了19科185屬961種。

其中大蝙蝠亞目只有狐蝠科一個科,卻是攜帶病毒最主要的蝙蝠種類,到目前為止通過各種方法在蝙蝠體內已經檢測到173種病毒,其中61種都是人畜共患,可以說近年來,一些新病毒的爆發、老病毒的重返都與蝙蝠息息相關。

號稱世界頭號“毒王”的蝙蝠,究竟有多毒?

圖自新浪

為啥蝙蝠帶毒能力如此之強

居住密集

首先蝙蝠是群居動物,多種蝙蝠居住在一起比較常見,群居的蝙蝠密度驚人,比如墨西哥的無尾蝠每平方米個體數量能達到3000只,一個洞穴往往居住了數百萬隻蝙蝠,這種高密度的種內或者種間接觸能使病毒在蝙蝠之間快速傳播。

如此龐大的群居數量之下,即便有一些蝙蝠被病毒幹掉了也幾乎不會對種群產生任何影響,而存活下來的就會對攜帶的病毒具有耐受性,並且可以持續排毒。

和病毒交往已深

蝙蝠是比較古老的哺乳動物之一,在500萬年的漫長進化過程中早已經和病毒有過親密接觸,比如亨尼珀病毒、狂犬病毒,它們彼此抗爭又共同進化,最終達成了共識,和諧相處,避免了互相傷害,而又能一同成長。

異於常人的體溫

蝙蝠白天的體溫為36°C,到了夜間卻可以達到39°C,它們的晝夜體溫差比一般的動物大,這種生理特性可能導致對溫度本身就很敏感的病毒無法穩定地繁殖。

另外,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飛行的哺乳動物,飛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使得體溫快速升高到38℃~41℃。如此高的體溫能夠抑制病毒的複制,減少體內病毒的載量,同時加快機體免疫反應,進而減少病毒對機體的損傷。

也正是因為如此,蝙蝠體內的很多種病毒已經適應了它們這種反复無常的體溫,當它們從蝙蝠身上轉移到人身上時也就能輕鬆耐住人體免疫體統製造的高溫,也就是發燒,所以這些病毒來勢洶洶,更難對付。

忍氣吞聲的免疫系統

與人類或其他哺乳動物的免疫系統傾向於主動出擊殺死病毒的做法不同,蝙蝠對付病毒的辦法則是“忍氣吞聲”,力求與病毒和平相處,為此,蝙蝠進化出了一些特殊的免疫機制,表現出較強的免疫耐受力,它們的免疫系統看上去相當遲鈍,就像《瘋狂動物城》裡的閃電,慢吞吞的,讓人看著著急。

 

它們的免疫系統只會對入侵病毒採取較為溫和的免疫反應,不會表現出強烈的免疫病理,更不會徹底將病毒殺死。

蝙蝠的機體雖然不會對病毒產生任何異常表現,卻可以持續向外排毒,這也就是它們成為一代“毒王”的重要原因。

蝙蝠是如何“荼毒”生靈的?

蝙蝠傳播病毒的方式多種多樣,它們通過腺體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的病毒能夠以氣溶膠的方式傳播給人類,也有少數吸血蝙蝠,比如拉丁美洲的吸血蝠會直接攻擊人類,引起人的感染髮病。然而蝙蝠其實很少將病毒直接傳染給人類,往往需要中間宿主動物將病毒傳染給人類。

比如亨德拉病毒是牧場的馬匹接觸到帶毒蝙蝠的體液和分泌物感染後,又進一步染給人的;尼帕病毒是先感染了豬群,又通過豬感染了人,導致276人感染,105人死亡;和蝙蝠生活在同一棲息地的節肢動物,比如蚊子、蒼蠅也有可能傳播病毒。

《這些野生動物的病毒怎麼就到了人類社會?》

圖自新浪新聞

另外,有些地方的居民有食用蝙蝠的習慣,雖然高溫烹飪能夠殺滅蝙蝠體內的病毒,但在捕捉和宰殺蝙蝠的過程中依然存在極大的感染風險。

蝙蝠說病毒的鍋我不背

蝙蝠是“毒王”,為什麼不干脆把蝙蝠都殺死,徹底切斷傳染源呢?

蝙蝠其實也很無辜,它們原本生活在森林深處和易於隱藏的洞穴中,同人類生活的環境相距甚遠,然而隨著人口增加,人類活動範圍增大,森林面積減小、環境質量下降,食物不足,迫使蝙蝠不得不飛進人類的世界。

 

比如尼帕病毒的爆發就是人類對環境的過度破壞,食物大幅度減少,導致狐蝠從原本的棲息地遷移到森林邊緣的果園覓食,而馬來西亞許多養豬場與果園毗鄰,被狐蝠污染過的果實掉落在地上被豬啃食,從而使尼帕病毒通過豬傳播到人類。

這些野味很可能扮演了中間宿主的角色

作為自然界的一分子,蝙蝠已經存在了數百萬年,在生態系統中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食蟲蝙蝠是害蟲的天敵,食果蝙蝠是種子和花粉的傳播者,它們對生態平衡的維護功不可沒,與其因為它攜帶了大量病毒就將它們斬盡殺絕,不如讓它們留在原本的棲息地,盡量避免打擾它們的生活環境。不捕捉、不濫殺、不食用,遠離蝙蝠,就是對我們人類自己最大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李文東, 梁國棟, 梁冰, et al. 蝙蝠攜帶病毒的研究進展[J]. VirologicaSinica, 2004, 19(4):418-425.

2.何彪, 塗長春. 蝙蝠病毒研究進展[C]// 動物生態養殖、疫病防控、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畜傳染病學分會第八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五次學術研討會. 0.

3.塗長春, 肖昌, 龔文傑. 蝙蝠–人獸共患病病毒的重要自然宿主動物[C]//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學術年會. 2009.

文章來源:sohu
敬請注意: 新聞取自各大媒體,其內容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武漢肺炎 相關新聞:

Error: View 6950167vmw may not exist